荷塘月色的说课稿
一、说教材、说学生:
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人们总把《荷塘月色》加上了过多的政治色彩,这种政治层面的解读我并不赞成。《荷塘月色》第一句“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”,过去人们对此句的解释就太政治化。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,正值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,全国一片白色恐怖,因而,人们就联想到朱自清的“颇不平静”是因为动荡的时代。作者赞美荷花和明月,也表现了作者不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。这样的解读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,是对文学性与审美能力的一种扼杀。我认为,解读《荷塘月色》,应当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营造的美:自然美、意境美、亲情美、语言美,这其中自然美、意境美和语言美都容易理解,而亲情美则容易为人所忽视。事实上,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作者的妻子与孩子,都是以平实温馨自然的方式,作者爱妻、爱子的亲情就这样表现了出来。
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职高一年级学生,对散文已有一定了解,并且,他们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,如《春》、《匆匆》。他们对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已有所领会,但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,他们的阅读往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。教学活动中,我将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,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、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。
依据以上论述,制定教学目标如下:
(1)情感与态度目标: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心境和情绪,体会作者的感情;理解掌握作者营造的四种美。
( ……此处隐藏1647个字……赋》和《西洲曲》。《采莲赋》的字面比较难懂,但注释很多很详细,学生结合注释学习并不难。
3、讨论
经过对文章的继续分析,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下问题:
讨论一:回想4—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,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?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。理解作者情感。
讨论二:作者“颇不宁静”的心情缘于何?
讨论三:文章在写完月下荷塘、荷塘上的的月光、荷塘四周后,为什么还要写采莲?作者引用《采莲赋》《西洲曲》中写采莲的事情,有什么作用?
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这三个问题,学生可能会答出各式各样的答案。对每一种答案,我们都应该鼓励。应该让学生知道,文学批评是允许见仁见智的。无论怎样的答案,只有具有一定的可能性,并可以自圆其说,就值得鼓励。但是,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具有导向作用的,教师也应当把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交流。
4、拓展与延伸
语文学习源自教材,但不可局限于教材。语文学习应当向生活延伸,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引导。我会借助刚才提到的三个讨论题,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,给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提供建议或意见。譬如关于朱自清的“不平静”,我应当告诉学生可以参考阅读朱自清的《哪里走》、《一封信》、钱理群的《关于朱自清的“不平静”》、孙绍振的《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》等文章来解释“不平静”的原因。这样一来,语文课为学生课外阅读也提供了建议与方向,对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与语文修养都是有好处的。
5、布置作业
学习朱自清运用语言的特点,作一段3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;继续背诵课文第4、5、6自然段;在三个讨论中任选其一,把你的想法写出来,字数不限;预习新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