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《蒹葭》教案4篇
作为一名老师,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,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蒹葭》教案4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《蒹葭》教案 篇1课题:《诗经·蒹葭》的艺术特点赏析
课程类型:基础型课程
教时:1课时
教学目标
知识目标:复习《诗经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、“六义”的概念;复习《诗经》结构特点:重章叠句、叠词;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。
技能目标:初步掌握诗歌欣赏、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“意象”;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。
情感目标: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、自豪;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、朦胧之美。
教学过程
一、复习旧知识
在我们深入探讨《诗经·蒹葭》的艺术特色之前,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《诗经》的文学常识。出示幻灯片,限点击出问题,请同学们一起回答,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,并加以总结。(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)
问题1 《诗经》又名?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?
回答1 《诗》、《诗三百》,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XX年(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。
问题2 《诗经》的“六义”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?
回答2 《诗经 ……此处隐藏6343个字……,在水一方
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
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
(1)问:展开想象“伊人”是谁?她是个怎样的那还?
明确:“伊人”是男主人公心仪的女孩子,美丽善良,委婉害羞,但是她十分朦胧,看不真切。
(2)问:(在水)一方——湄——涘:“伊人”的位置变化说明了什么?
明确:朦胧,漂浮不定,难以追寻。
第三组: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(1)问:此组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?
明确:男子逆流而上,顺流而下寻找“伊人”。道路漫长而崎岖,可见追寻“伊人”的路途十分艰难。(可引导学生想象男子怎样跋涉,怎样达到穿过艰难险阻,用了些什么方法到达上游)
(2)问: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吗?
明确:没有找到,从三个“宛在”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着一河之隔。若隐若现,如梦似幻。
4、议:诗歌的结构特点及特色(15分钟)
(1)有感情地朗读诗歌,说说诗歌结构有什么特点,有何特色?
明确:赋、比、兴及重章复唱手法的讲解(兴的手法在此诗中没有使用所以只提一下)
(2)诗中表现了男主人公什么样的品格?
(3)诗中“伊人”确实存在还是男子想象的?
(4)展开想象和联想“伊人”除了可以指男子爱慕的女孩还可以指喻什么?
5、练:(5分钟也可课后作业)
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,合理想象给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。
要求:感情基调,文字风格要与诗歌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