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《枣核》教案

时间:2023-09-24 15:25:35
实用的《枣核》教案四篇

实用的《枣核》教案四篇

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,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,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。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枣核》教案4篇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《枣核》教案 篇1

第二课时

一、 回顾上节内容

1 听写字词

2 梳理课文结构

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

二、继续学习课文

1、阅读第一段。

提问:段中“再三”的意思是什么?有何作用?学生回答后明确:意思是一次又一次。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,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。

2、阅读2—4段。

提问: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?

意思是风中的蜡烛,比喻人已到了晚年。

提问:“他托在掌心,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表明了什么?

学生回答后明确: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,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,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。

提问:“殷切”是什么意思?表明了什么?

学生回答后明确:意思是深厚而激动,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,增强悬念感,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。

提问: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,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?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?

学生回答后明确:第一句话是“带来了吗?”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。< ……此处隐藏4460个字……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,体会妙处所在。(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,老师择其要,与学生一起探讨、品味,如再三、殷切、劈头、挑选……)

语言看似朴实,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。

六、深度拓展

1、老师设疑: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,为什么却以“枣核”命题?

(分小组讨论,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,教师进行总结、明确)

枣核在文中的作用,从结构上说,枣核是行文线索

从表情达意上说,“枣核”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

2、设疑激趣: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,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,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。那么,本文波澜起伏,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?

(学生继续讨论,师可给予以下提示)

[投影]

1、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,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?

2、两人相见后,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?

3、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,写朋友“家庭事业都如意”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?

明确: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,紧紧扣住读者心弦,引人入胜,使全文波澜起伏,摇曳多姿。

七、质疑

(学生质疑,培养读书、思考问题的能力)

八、联想、赏析

古往今来,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,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。在这个方面,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,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: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?

(学生列举,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、口味,如学生列举不热烈,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,引导学生进行欣赏)

《实用的《枣核》教案四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